中国与日本地理位置相邻,仅有一海之隔,自古以来在文化层面便有着频繁而深入的交流。
在双方的相互学习与交流中,日本对中国的认识不断加深。特别是在中国历史方面,日本也表现出了极 高的关注度和研究深度。
然而,在长达五千年的中国悠久历史中,日本民众对某一特定时期展现出了特别的喜爱与热衷,那就是三国时期。
1
从《三国志》到《三国演义》的世俗化
实际上早在唐朝时期,日本就多次派遣遣唐使来中国学习,史书《三国志》也由此传入了日本。
《日本国见在书目录》对此有明确介绍:“《三国志》六十五卷,晋太子中庶子陈寿撰,宋中大夫裴松之注。”
而最早关于《三国志》的记载出现在760年一本贵族传记《藤氏家传》中,书中一句评语写道:“董卓之暴虐吾国亦有。”这说明当时《三国志》已经被部分贵族阅读。
但日本古代贵族与庶民之间存在着文化鸿沟,三国故事能在日本大范围流行更多的还是依靠《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已知的最早刊本是1522年的嘉靖本,日本关于《三国演义》的记载最早是1604年《林罗山先生集》附录的阅读清单(当时贵族能直接读汉语),跨国传播速度在古代已经算快。
彼时日本进入江户时代,政局稳定、生活平稳,民间娱乐也大为盛行。
1689年,京都天龙寺一对僧侣兄弟以“湖南文山”为笔名,将《三国演义》完整翻译出版,这是日本第一次翻译国外长篇小说,且纯粹出于非功利目的,小说很快就传到了市民阶层中。
这为三国在日本受到如此大的欢迎提供了群众基础与历史基础。
2
三国历史与日本战国时代相似
日本历史上也有一段与三国较为相似的历史,那就是战国时代(戦国時代,1467年-1600年或1615年),日本人本身就对自己国家战国时代的历史十分感兴趣。
当时甲斐国的武田信玄酷爱研究中国兵法,甚至直接将孙子兵法中的“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应用到战事当中,成为了今天的“风林火山”
于是日本人被具有神秘而强大的中国兵法所吸引,而且日本的战国时期也是诸侯并起的时刻,和东汉末年的三国有很多相似之处。
凑巧的是,日本战国时期的传奇人物织田信长的经历与叱咤三国时的曹操也有诸多相似之处。
然后那个时代笑到最后的都是第三者,司马家族之于曹操就如同德川家康之于织田信长,其他相似的也有很多,譬如赵云和本多忠胜,庞统与山本勘助等等。
正所谓爱屋及乌,这么看来日本人对于同样处于战火纷争,形式更为复杂的中国三国时期的历史产生浓厚的兴趣也并不稀奇。
3
三国人物鲜活,符合武士道精神
三国里的人物各有特点,刘备是仁义的主公,孔明是睿智的谋士,曹操是大气的枭雄。这些人物共同铸就了三国历史,让这段历史变得更加荡气回肠,每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物都让人难以忘怀。
其中最符合武士道精神的莫过于五虎将之一的关羽。日本人崇尚武士道精神(名、忠、勇、义、礼、诚、克、仁),而关羽几乎就是典型的武士道精神的化身。
日本横滨有一条中华街,里面就设有一座非常雄伟堂皇的关帝庙,算是必去的一个名胜。每年的农历6月24日,这里都要举行“关帝诞”,庆祝关羽的生日。
4
符合日本文化的改编
前文也提到了,日本从很早开始就有各种与三国相关的改编作品。
江户时代开始日本就流传着各种关于三国的故事,吉川英治以这些流传的故事为基础整理出版了三国志的小说。
当时正值太平洋战争时期,日本民众认为当时的日本和三国中的蜀国很像,所以这部小说也深受民众的欢迎。
战争结束后,横山光輝以吉川英治的小说为故事背景创作了漫画。之后又将漫画改编成动画,被誉为最符合原著并且最成功的三国系列动画。
而动画的成功也为之后的延伸作品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像是大家非常喜欢的《三国志》,以及《三国无双》系列游戏等等相继推出,三国文化也彻底在日本火了起来。
综上所述,三国历史在日本受到广泛欢迎,其根本原因在于日本历史中存在诸多与之相呼应的人物和故事,从而形成了强烈的共鸣。此外,鉴于两国文化相近,均处于东亚儒家文化圈,自然对三国历史抱有更多共同的情感认同。
如果大家对此感兴趣,不妨先从漫画和游戏开始入手,切身体会一下咱们的三国历史在日本的受欢迎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