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一个四面环海的岛国,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孕育了发达的捕鱼业。
据《魏志·倭人传》记载:“好捕鱼”和“靠海吃海”,反映了日本捕鱼业的悠久历史和重要性。
自七世纪起,日本朝廷颁布了多次肉食禁令,这进一步促进了大和民族对鱼类食品的偏好。因此,鱼类成为了日本饮食中不可或缺的食材,尤其是生鱼片,它已然成为日本饮食文化的象征和代表。
随着鱼类在饮食中的普及,它逐渐渗透到日本人的日常生活中,形成了独特的“鱼文化”。
那么,日本的“鱼文化”究竟在哪些方面得以体现呢?
#01
语 言
日语的“鱼”有“うお”(音读)和“さかな”(训读)两种读法。“さかな”一词来自于日语中“肴”或“酒菜”(酒のつまみ)的读音,是饮酒时的下酒菜,因为在古代,鱼就是下酒菜。
得益于广袤的海洋资源,日本人能接触到的鱼类也非常之多,因此日语中关于“鱼”的语言也十分丰富。
首先是鱼的名称。日本领海里基本囊括了世界上所有常见的鱼类,因此在鱼的分类上,几乎没有哪个国家比日本更加讲究和细致。
为了给鱼取名,日本人借鉴了许多汉字中以“鱼”为偏旁的字。不过因为地理差异,中国多淡水鱼,日本多海鱼,很多中国鱼名被日本人张冠李戴了。
在日本生活经常会遇到许多不认识的“鱼”偏旁的汉字。
除了鱼的名称,鱼文化深入到日语中的另一个最重要的表现就是谚语(ことわざ),当然在其中也少不了中文成语的影子。
#02
宗 教
最受日本商人们信仰的财神——惠比寿神就是一个手持鱼竿,抱着鲷鱼的男性形象,他作为日本的七福神之一,以招好运和财富为名。
现如今的惠比寿神多象征着商业兴隆、财源广进,而看他的形象就能知道,起初他是作为渔民们祈祷渔业丰收的渔业之神,也是海上的守护神。
在渔民之间,海神信仰依然根深蒂固,“鱼为神授”这样的思想也一直存在。
在日本世俗的理解中,还认为渔民可以化解不祥之兆。日本的不同渔村,其信仰形态和仪式虽然有所不同,但感谢海神的习俗依然盛行于大众之中。
#03
季 节
日本文化中与四季相关的特有部分也很多,而鱼是因季节变换而改变生存环境的动物,因此日本的“鱼文化”与季节也颇有联系。
春天伴随着食用鲷鱼开始;五月,金枪鱼、鲣鱼、香鱼溯河而上,成为烹饪的主料;从祗园祭开始一直到盂兰盆会的盛夏,则为海鳗的主场;秋天就到了比目鱼和蟹的旺季,秋意渐浓时,美味与剧毒共存的河豚又被端上了餐桌。
在日本人的潜意识里,可以说鱼是一种通过味觉来告知人们季节更替的媒介。
#04
饮 食
探讨日本的“鱼文化”,自然不能脱离饮食这一主题。
由于地理环境的影响,鱼类在日本传统饮食结构中占据了重要位置,而生食海鱼更是日本料理享誉全球的关键特色之一。然而,在日本人悠久的食鱼历史中,生鱼片仅仅是众多鱼料理方式中的一种。
为了延长保存时间,日本人还会将生鱼进行腌制,制成“塩辛”。这种口味浓郁的食品,通常用于佐酒。
烤鱼同样是日本常见的食用鱼类的方式。与许多其他国家相似,古人利用火源取暖时,会用签子串起鱼来顺便烤熟食用,这种做法在日本被称为“炉端焼き”。
至于日本家庭的日常烹饪,煮鱼仍是主流。至于生鱼片,其烹饪方式更多地借鉴了中国古代的食鱼方法。
另外,由于古代日本物资相对匮乏,且四面环海,渔民捕捞上来的鱼,首先考虑的是如何迅速满足基本的饮食需求,而非复杂的烹饪技巧,因此直接食用成为了一种简便的选择。
鱼类富含蛋白质,营养价值高,有观点认为,多吃鱼有助于延年益寿,这或许与日本人的平均寿命较长有一定的关联。
鱼类自古以来便与日本人的历史发展紧密相连,对日本民族具有特殊而深远的意义,逐渐演化成为一种具有特色的文化现象。
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了,怎么样,有没有了解更多呢?如果你在日语学习中遇到困难和瓶颈,或者在日本留学申请上有疑问,欢迎来武汉新东方第二外语,我们的老师会给你专业的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