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审视赛博朋克风格的电影作品时,我们不难察觉其中蕴含着大量亚洲文化元素,尤其是日本文化。从用日文汉字书写的商店标识,到人工智能发出的日语语音提示,再到高层建筑上展示穿着和服女性的广告,日本文化元素似乎遍布于赛博朋克世界的每一个细节之中。
诚然,日本本土亦孕育了众多赛博朋克题材的动漫与电影作品,因此在这些作品中融入本土文化元素并不令人意外。然而,即便是在其他国家制作的电影中,日本元素依旧成为赛博朋克风格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那么,日本文化与赛博朋克之间究竟存在何种联系呢?
赛博朋克是什么?
赛博朋克这一术语源自“控制论”与“朋克”的结合。其字面意义指向对“高度机械化文明”的深刻反思。该流派主要以未来为背景,建立在“低生活水平与高科技”并存的基础之上,展现了尖端科学技术,并与一定程度的社会结构崩溃形成鲜明对比。随后,这一概念从文学领域拓展至电影、游戏等多种媒介,催生了赛博朋克文化。同时,它也演变为一种视觉美学风格,广泛渗透于日常生活的众多方面。
Part 1
赛博朋克很大程度上诞生于1960至1970年代的新浪潮科幻运动。
Bruce Bethke 在其 1983 年的科幻小说《Cyberpunk》中首先创造出“Cyber Punk”这个词,许多作家也在这段时期尝试创造了许多反乌托邦的新世界。
但真正将赛博朋克带入大众视野的,则是1984年威廉·吉布森发表的代表性处女作《神经漫游者》。
这部作品融合了朋克文化和早期的黑客文化,确认了赛博朋克作为一门科幻类别的地位。在这部小说中的许多细节,也显露了日本文化对其的影响。
日本的赛博朋克作品则始于1982年大友克洋的系列漫画《亚基拉》,其后1988年改编成的动漫电影也使得这门科幻类别普及开来。
仔细推敲一番之后不难发现,赛博朋克普及推广的80年代,那正是日本战后的经济发展达到顶峰的时期,甚至扬言要买下美国。
1979年出版的《日本第一》正表现出了美国人对于日本有了新的认识,对神秘的东方再一次产生了畏惧和好奇之心,因此在他们的赛博朋克作品中,即使是对未来图景的构想也会将自身对于日本的幻想投入其中。
Part 2
经济的膨胀当然也离不开科技的发展。当时的日本正处于科技革命时期,世界范围内也掀起了电子产品消费热潮,日本的索尼和任天堂正是在那段时间走向国际。
而科技的发展也带来了人们对科技产品的思考,作为当时电子产品发展前沿的日本,自然无法逃避对于科技极度发展下,机器人甚至仿生人诞生后人类的独特性何去何从的思考。
士郎正宗的漫画《攻壳机动队》就思考了这一问题。
赛博朋克世界中强调的“High Tech Low Life(高科技低生活)”也是日本当时经济发展的一面镜子。
1950~1970年间是日本经济高速发展时期,当时,农村人口向城市高度集聚。到1970年,东京、大阪和名古屋的人口已达4560万(占全国人口43.9%)。
在大城市内部,由于人口由内向外的迁移,零售和批发业也迁至城郊地区,而许多工厂则迁到更外圈的地区。大城市越扩越大,与周围的中小城市连成一片,就形成了都市圈。
大城市圈的经济权力推动着建筑技术的进步。摩天大楼如财富和权力一般不断向上。
富顷(1986)在对名古屋城市活动的研究中表明,城市中心区高层建筑中存在复杂的活动,它们往往具有垂直分布的规律。
从一楼向上,随着高度增加,商业、娱乐和零售业活动减少,而教育、文化活动和居民住房增加。同时,环绕中心业务区,城市被切割成破裂的两瓣,西部属于繁荣的“上城”,东部属于萧索的“下城”。
无论在水平还是垂直方向上,无序和过度的扩张、细密化的分工和组织、人与人在经济和文化上的割裂,这些过度膨胀的立体城市特征,都是赛博朋克中进一步奇观化的城市的灵感来源。
Part 3
经济上的飞速发展当然也带来了文化的急速侵入。
在许多赛博朋克电影中我们甚至能听到日文歌曲,而被誉为“赛博朋克之父”的威廉·吉布森,他创作出《神经漫游者》的灵感来源之一便是日本音乐。
《神经漫游者》的英文原名《Neuromancer》 这是一个新造词,而这个名字其实就来自日本乐队YMO成员高桥幸宏的一张专辑《Neuromantic》。
70年代末、80年代初,坂本龙一、细野晴臣、高桥幸宏三位音乐家组成的YMO(Yellow Magic Orchestra)风靡一时。
他们继承了来自英国的朋克音乐,并将其与电子音乐、迷幻风格融合,表达出“黄种人的音乐魔法”这一独特概念,让欧美乐坛为之震撼。
而YMO在当时的创作,很大一部分灵感来源就是日本刚刚开始的科技热潮。对机器人、仿生设备、计算机的追捧,造成了一种独特的技术迷狂。
这种氛围通过音乐、漫画、电影等方式输入到欧美,形成了美日经济、科技对立之外的一场文化交锋。
从YMO音乐与日本文化中吸取了不少灵感的威廉·吉布森,毫不吝啬在作品中表达对日本文化的熟稔与对日本科技的恐惧。
毫不夸张地讲,80年代日本的迅猛发展无疑是催生赛博朋克文化的关键因素,因此在现今赛博朋克风格的作品中,我们依旧能够发现诸多日本元素。
在这一历史背景下孕育的对科技演进的反思,至今仍具有时代意义。步入21世纪的二十余年里,仿生技术和机器人技术取得了显著进步,关于机器取代人类的讨论愈发热烈。先前作品中提出的思考与质疑,至今仍引人深思。
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了,怎么样,有没有了解更多呢?如果你在日语学习中遇到困难和瓶颈,或者在日本留学申请上有疑问,欢迎来武汉新东方第二外语,我们的老师会给你专业的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