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观赏日剧时,我们常常会见到这样的场景:工作结束后,主角们聚集在一家关东煮小店,围坐在热气腾腾的关东煮旁,相互交流心事。关东煮作为我们熟知的日本料理之一,在众多便利店中均有销售,其外观与缺乏“麻辣”风味的“麻辣烫”颇为相似。那么,关东煮究竟属于何种料理呢?
关东煮
おでん
显而易见,关东煮源自日本关东地区,是一种传统美食。然而,在日本本土,人们通常称之为“おでん”。而我们所熟悉的“关东煮”(関东煮)和“关东炊”(関东炊き)实际上是关西地区对这种料理的别称。关东煮传入台湾后,其汤汁、蘸料以及品种均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形成了具有当地特色的风味小吃,亦被称为“黑轮”。
作为一种烹饪方法相对简单的炖菜,关东煮在日本极为普遍,也是日本家庭餐桌上的常客。由于地域和销售店铺的差异,关东煮的种类和所用汤汁亦呈现出多样性。因此,在关东地区的不同地方,人们可以品尝到风格迥异的关东煮。
起初,“おでん”一词实际上源自女性用语,即日语中的“女房言葉”,意指“田楽”,它源于平安时代民间农民为祈求丰收而进行的歌舞活动。到了室町时代,“おでん”逐渐演变为指代一种特定的菜品,即烤或煮制的豆腐。因此,探讨关东煮的历史,便不可避免地要涉及“豆腐”和“田乐”这两个核心概念。
01
“豆腐”
有关豆腐传入日本的时期各有说法。
目前比较主流的说法是——豆腐是在奈良时代,随着唐代佛教的兴起而被僧侣以素食为名传入日本。直至1183年时,才初次出现有关豆腐的记载。
奈良春日大社的神主日记中纪录了其中有一款供物叫作「唐符(とうふ)」,它的读音就与现代「豆腐(とうふ)」的读音一模一样,而且「唐」亦真正与中国唐朝传入的时代吻合。
因此这种说法也受到了广泛的认可。而之后的文献亦有频繁记载关于豆腐的资料,如室町后期的《宗长手记》就记载了人们在炉边食用酱烤豆腐和喝酒的情况。由此可见,豆腐在当时已经是非常受欢迎的食物。
而在14世纪时就可以见到“おでん”这个词作为豆腐料理“田楽”的一个变体了。在江户时期(1603-1868年),“味噌田楽”在普通民众中十分受欢迎,是江户的特色菜肴之一。由长方形的豆腐串起来烤,然后再蘸上味增酱。
02
“田乐”
“田楽”这个名字的发展由来其实与它的本义——歌舞类的活动没什么直接关系,但也不能说完全无关。
“田乐”作为在播种季节前会举行的一种传统祭典,是日本农民去祈求丰收的一种大型活动,主持的“田乐大师”会穿着白色的羽织,手执长棍子跳舞。这使人联想到豆腐所做的江户特色菜。
从此,人们便称呼这种豆腐料理为“田乐”了。
“田乐”后来一直被作为点心或伴酒菜食用。
到了江户时代,“田乐”在民间广泛流传,各种不同的店铺如乌冬屋、饭团屋等都有售卖。
随着“田乐”越来越流行,它的种类也越来越多。除豆腐以外,茄子、蒟蒻、鱼等都成为了“田乐”的配料。它的材料和烹调方法也在此时有了很大转变。
因为当时的人民认为蒟蒻能使人健康长寿,因此它的主角由豆腐变成了蒟蒻(コンニャク)。并不再使用烧烤法,改为使用水煮法。
把材料串着的蒟蒻放进昆布汤里煮,之后再加上甜味噌就完成了。
而这种水煮田乐汤其实并不是突然出现的。
从室町时代开始,人们就已经开始喝味噌汤,并会用酱油调味;在安士桃山时代,人们开始在汤中放入不同的配料,做成了“综合汤”。
江戸时代“综合汤”和“田乐”的结合就成为了关东煮的雏形。除了材料和烹调方法的转变外,江戸时代后期“田乐”的名称也有了转变——相传是当时的宫女们把「田楽(でんがく)」的尊称「お田楽(おでんがく)」简化为「おでん」,后来这个称呼便被广传到各个小镇上,并成为沿用至今的名称。
03
关东煮的发展
到明治时代,把鱼肉磨成泥状的加工食品出现了。这使关东煮的配料种类再次增加,不再是只限于蒟蒻。
在1887年,一所名叫“吞喜”的おでん专门店在东京本乡开业了,它可以说是おでん的元祖店。
“吞喜”的おでん不再是被木条串着,而是用一大锅烹煮,并把汤底也一同盛进碗子里。
与原本不连汤的おでん串非常不一样,可以说是开创了先河。おでん的发展也逐渐扩散到了关西地区。
而由于关东煮的汤底以浓稠酱油、糖和清酒制作,颜色比较深,味道也比较浓,不太符合关西人清淡的口味,所以关西人所吃的“关西煮”的汤底则比较清淡,为了区分这两种おでん,便出现「关东煮」这个名称了。
而在关东大地震时期,关西风的“关东煮”又反过来向关东进行输出,影响到了关东制作的おでん的风味。
食物的演进常常与历史的进程紧密相连,即便是看似简单的关东煮,也蕴含着日本丰富的历史与文化内涵,以及关东与关西地区间的交流与互动。若有机会,建议尝试不同地区的“おでん”,以细致品味其间所蕴含的差异。
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了,怎么样,有没有了解更多呢?如果你在日语学习中遇到困难和瓶颈,或者在日本留学申请上有疑问,欢迎来武汉新东方第二外语,我们的老师会给你专业的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