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习日语的过程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类被称为“拟声词”或“拟态词”的特殊词汇(以下统称“拟态词”),日语中对应有「擬声語」、「擬態語」、「オノマトペ」等表达。这类词汇通常以副词的形式出现,在句子中用作状语,用以对句子进行更为生动形象的描述。在对话中,恰当运用拟态词,能够显著提升日语表达的丰富性和趣味性。
然而,尽管拟态词的结构相对简单,但由于它们之间存在诸多形态相似的情况,容易使人产生混淆。
那么,如何有效地记忆和区分这些拟声拟态词呢?
我们可以依据形态和来源两个层面,对拟态词进行系统化的分类记忆。
一、从形态层面出发,拟态词主要可划分为以下三大类别:叠词词类、拉一拍类以及加と类。
二、从来源层面考虑,拟态词则主要可归为两大类:纯声音类以及有对应词源类。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此处的“对应词源”指的是在日语体系中,那些具有相关意义但并非拟态词的词汇,诸如名词、动词、形容词等。
我们并不主张将这些非拟态词直接视为拟态词的起源,因为关于两者的先后关系,尚存诸多不确定性。
按照形态分类
叠词词类:(表现形式:ABAB)
在初学日语的过程中,叠词类的拟态词无疑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许多人在接触这类词汇时,都不禁在嘴角泛起一抹笑意,感叹其趣味性。实际上,这些叠词与中文中的形容词重叠形式在功能上颇为相似,如“慢”转化为“慢慢”,“好”转化为“好好(儿)”,“高”转化为“高高”,均通过重叠的方式使描述更为生动鲜活。
此外,日语中的这种叠词拟态词还可以进一步细分为“纯声音”和“有对应词源”两类。
1
纯声音类
ぽんぽん:砰砰
がんがん:咣咣
ふうふう:呼呼
じろじろ:滴溜溜
つるつる:刺溜刺溜
2
有对应词源的
ころころ、ごろごろ:転(ころ)ぶ
ひらひら:開(ひら)く、片(ひら)
びくびく:引(ひ)く
ぺこぺこ:凹(へこ)む
わくわく:沸く、湧く
だんだん:段(だん)
拉长一拍类:(AっBり 或者 AんBり)
“拉长一拍”指的是本来一个读作AB的词,由于情境和韵律表达的需要,会把AB两个音拉长成四个音。
于是除了最后加了个り以外,还会在A和B两个音之间加上一个拨音ん或者促音っ。
其实像这样在A和B两个音之间加上一个拨音ん或者促音っ的情况在日语中非常常见,也不仅限于拟态词,而且也是有非常强的规律可循的。
这样“拉长一拍”的拟态词,刚才说过,是把原本一个词拉长之后产生的词,所以这类词几乎全都是有对应词源的词:
のんびり:伸びる
ぼんやり:暮夜・戊夜(ぼや)
ひんやり:冷(ひ)や
びっくり:引(ひ)く
ゆっくり:行(ゆ)く・緩(ゆる)く
すっきり:透(す)く
そっくり:そこ
加と类:(〇〇と)
と与て在语音层面上所起的作用颇为相似,均旨在制造一种停顿,为听众铺设一个铺垫,从而使其对后续内容产生更为强烈的关注。这种小发音的存在,使得语言表达更加生动且富有层次感。
至于带有と的拟态词,根据其特点,可以将其划分为“纯声音”和“有对应词源”两大类。这类拟态词在语言表达中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时常通过添加と的方式涌现出众多新词,从而丰富人们的对话内容。正如在中文中,我们常常可以听到诸如“piā”、“duāng”等富有表现力的词汇,它们通过特定的发音和语调,为语言表达增添了独特的色彩。
1
纯声音类
さっと:唰地
すっと:嗖地
じっと:牢牢地、死死地
2
有对应词源的
ちゃんと:正(ちゃん)
ボーと・ぼうっと:呆(ほう・ぼう)
きちんと:きつい
综上所述,日语中的拟态词可以按照来源和形态进行分类。
那么记忆方法也就非常简单清晰了:
01. 其中包含词源的部分(需明确,此处所指“词源”特指非拟态词类的词汇),可与词源词相互搭配进行记忆,此举将显著提高记忆效率,事半功倍。
02. 对于纯粹基于声音的词汇记忆,则更为简便。实际上,无需过分刻意记忆,只需依据发音特点进行直观理解即可。
同时需要注意的是:
01. 语言作为一个持续演变与发展的实体,有时会出现一些词汇难以明确归入某一类或几类之中的情况。面对此类情形,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只需基于个人理解进行记忆即可。
02. 语言的核心本质在于对周边环境声音的模仿,因此,动词、形容词乃至名词等词汇本身,往往源于纯粹的声音表达。在此背景下,“纯声音”与“有词源”这两类词汇的划分并非绝对固定,而是存在一定的灵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