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曾遇到过诸如“凪”、“雫”、“辻”、“辷”等看似奇特的汉字?
或许你会感到困惑,怀疑是否书写错误,或是某些鲜为人知的生僻字,为何此前未曾耳闻。
实际上,在观赏某些影视作品或阅读日文书籍时,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连中国人都未曾见过的“奇特”汉字。这些汉字实际上是日本的“国字”,亦即“和制汉字”。
例如,“丼”这一字,常见于日式料理店的菜单上;又如日本著名哲学家、文学家和辻哲郎名字中的“辻”,都是在汉语字典中查找不到的和制汉字。
然而,并非所有和制汉字都未收录于汉语词典之中。例如,“腺体”的“腺”字,尽管起源于和制汉字,却已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这便是和制汉字的“逆输出”现象,部分和制汉字反向传播至中华文化圈,并且其中一些甚至被汉语接纳为常用汉字。
那么,究竟何为“国字”?又有哪些汉字属于“和制汉字”之列呢?
01
“国字”究竟是什么?
和制汉字,亦称“国字”、“和字”、“倭字”或“皇朝造字”,指的是汉字传入日本后,由日本人民所创造的汉字。这一术语最早见于江户时期的《同文通考》与《国字考》。
和制汉字的创造多遵循六书中的“会意”与“形声”原则,其中大多数为无音读的会意文字。尽管如此,亦存在具有音读的汉字,某些字甚至仅具有音读。
在构造熟语时,若无音读则显得不便,此时会采取去除部首,取剩余部分的音读作为和制汉字的音读,即所谓的“有边读边”原则。
例如,“働”字,其右半部分“動”读作“どう”,因此“働”的音读亦为“どう”(如在“労働”一词中);又如“搾”字,其右半部分“窄”读作“さく”,故“搾”的音读亦为“さく”。
02
日本“国字”的“逆输入”
然而,有学生可能会提出疑问,汉语中是否也存在与“国字”相似的汉字呢?
这就涉及到和制汉字的“逆输入”现象。
在清朝末年,众多和制汉语及半和制汉语随着留学生和翻译书籍的传播而传入中国,导致了汉字的“逆输出”。例如,“腺”、“鱈”等部分和制汉字,现今在我国已经获得了普遍的认可和应用。
改革开放后,随着中日交流的日益密切,日本国字的处理成为了新闻报道中不可避免的问题。
通常在翻译过程中,会采取以下几种处理方法:
• 拆分汉字:例如,将著名的遣唐使“阿倍仲麿”拆分为“阿倍仲麻吕”。
• 同义词替换:如将日本首相“小渕恵三”写作“小渊惠三”。
• 同音词替换:例如,将日本调味品“味醂”改写为“味淋”或“味琳”。
想必各位现已明了,那些看似“奇异”的汉字究竟缘何而生。
在日常生活中或学术研究里,各位是否曾遭遇过和制汉字?这些汉字在中文中是否拥有相应的发音?对此感兴趣者,不妨亲自查阅字典,以求答案。
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了,怎么样,有没有了解更多呢?如果你在日语学习中遇到困难和瓶颈,或者在日本留学申请上有疑问,欢迎来武汉新东方第二外语,我们的老师会给你专业的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