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案例背景
近期针对海外留学生的电信诈骗案件频发,诈骗分子常冒充 “使馆”“公安”“检察院”等政府机构工作人员行骗。中国驻日本大使馆分享了留学生小李的真实被骗经历,以警示广大留学生。
二、诈骗全过程
- 骗局开端:小李接到以 “+800” 开头的陌生电话,AI 语音称有中国驻外使馆重要文件滞留未取。按提示转接后,“使馆工作人员” 称文件来自 “广州市公安局荔湾分局”,涉及重大非法集资案,小李是 “关键嫌疑人”,随后电话转至 “广州警方”。
- 远程审讯伪装:自称 “林警官” 的人要求小李下载 Signal 加密通讯软件进行 “远程视频审讯”。视频中 “林警官” 着警服,背景为 “警局办公室”,还展示 “公文”“警官证件” 和 “涉案名单”,称小李身份信息被盗用涉嫌洗钱,展示 “主犯” 陈某口供并连连质问,以启动引渡程序影响签证、学业等威胁小李配合。
- 控制与索财:小李被要求 24 小时开启 Signal 摄像头,吃饭、睡觉需 “报备”,不能离线告知第三方,还被迫签署 “保密协议”。几天后对方以 “取保候审” 为由要求缴纳 30 万元保证金,小李向家人谎称签证需 “资金证明”,将钱打入所谓 “银监局账户”。
- 进一步诈骗与识破:对方称 “检察院驳回取保候审申请” 需再补交 20 万元。小李生疑后偷偷联系中国大使馆,得知是电信诈骗。但骗子让小李查 “广州市公安局荔湾分局” 官网,因号码一致,骗子又以 “泄密”“妨碍司法”“重新引渡” 等威胁,小李再次崩溃,向家人谎称申请交换项目需 20 万元并汇入骗子账户。最终骗子账号注销,电话无法接通,小李才明白被骗 50 万元(父母全部积蓄)。
三、诈骗套路解析
- 利用非法渠道获取个人信息。
- 技术手段伪装来电号码,冒充使馆、公安、入管等政府部门。
- 制造恐慌,使受害者陷入心理弱势。
- 伪装证件、制服、办公场景,增强 “权 威 感”。
- 通过通讯软件 “隔离” 受害者与亲友联系。
- 强调 “保密”“程序” 与 “国家机密”,阻止受害者质疑。
- 最终以各种名义诱导转账索要钱款。
四、牢记要点与求助方式
- 防范要点:中国驻外使领馆不会电话通知涉案、要求转账或下载通讯软件;任何要求 “保密”“转账证明清白” 的说法都是诈骗;接到可疑电话立即挂断,通过正规渠道核实。
- 被骗应对:如不幸被骗,尽快联系当地警方并通知银行止付、冻结账户;必要时国内家属可向户籍所在地公安机关报警(拨打 110,全国省市两级均有反电信网络诈骗中心)。
- 紧急求助电话:各地大使馆电话